展期 :2011/10/29 - 2012/01/29 

近年來,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以雷霆萬鈞之勢在歐美各大美術館展出,備受國際藝壇矚目。

艾未未的創作,從觀念藝術、建築設計、物件裝置到社會評論與行動關懷,展現了多面向的藝術能量與開放的格局,

其創作媒介素材包括:攝影、雕塑、陶瓷、大理石、腳踏車、古木器以及錄像等。台北市立美術館策辦「艾未未‧缺席」(Ai Weiwei  absent)個展,

共計展出21(組)件各時期的代表作品,創作年代自1983年到今年,精選傑作包括:1983~1993紐約東村時期和1993~2001北京東村時期的100幅攝影作品,

其中為北美館創作最新的作品〈永久自行車〉,以1000餘輛自行車構成裝置於10公尺高的空間展場,層層疊疊的迷陣空間,猶如傳動的抽象造形,

象徵中國社會環境邁向變遷中的進行式,這件將是艾未未以自行車數量創作之最,也將形成眾所矚目的焦點。

又具有歷史糾葛情感的〈十二生肖〉青銅獸首作品,巨大造形兼具質感與量感的氣勢,將會引起藝術界廣泛的討論,給予人衝擊力。----此文出自北美館網頁

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PMN=2&ExhibitionId=417&PMId=417


DSC04208_調整大小.JPG  

行程趕在到東大演講的前一天

既然都經過台北多出來的空檔不來拜見艾未未也是可惜

雖稱不上豔陽高照

沒下雨就屬上天恩賜 畢竟十二月都過一半 也才雨就下了12天

穿著高跟鞋逛展是不智的 自己又懶得多帶雙鞋

大包小包從圓山站走到美術館竟已滿身大汗

寄好物 溫溫吞吞的在一望無際的美術館餐廳點了要價不匪的白酒蛤蠣麵 補充體力後

才有力氣好好品嚐艾未未

DSC04214_調整大小.JPG

DSC04213_調整大小.JPG  

 館內可以用冷清來形容 畢竟不是假日 也不是印象派畫家的展(這只是玩笑) 

一踏入北美館就能在中庭遇見艾未未的知名作品獸首

具具高過人 12座獸首都有精細的雕刻 原作比想像中龐大

這也是本次展出讓我驚艷之處

數大不一定是美 但的確能帶來視覺的衝擊

艾未未看似在對抗封建或共產的中國

其實善用了中國的元素來說表達自己對自由的觀點

3.jpg

當代藝術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跟觀眾都能夠有自己對作品的解釋

而沈重的中國框架樑柱頹圮之後幾乎要壓垮我們的日常生活

你也可以選擇讓他穿透 而非崩壞 甚至形成一種平衡

當我走在這些柱子間 回想起古式的台灣或中國

素未謀面的我  跟作者便有了記憶上的相連

 2.jpg  

 利用常見的凳子 組合出的作品被稱作"葡萄"

如一串葡萄般結實累累 也可看做是一顆被咬了一口的帶刺葡萄

艾未未只取物件的部分元素而非完整個體  彼此結合  就讓人認出親切的古意

他說的故事卻是新的  不因時遷的 

表面上看起來飛快進步的中國

骨子裡 有著的沈痾  是割捨不去的 累積下來 才連結成這串頑強的中國葡萄

雖說大家都認為艾未未的作品結合古今

例如石器時代的可樂罐.變形的古董桌椅..

但我自己最喜歡的反而是很象徵中國的作品-永久自行車

4.jpg  

剛入展區時 其實空氣裡一直瀰漫著異味

當時並未聯想到跟這作品有關(也許該來辦一個與氣味相關的展)

當離作品越來越近 終於想到 沒錯 就是橡膠味(據館方標示 此異味經過檢測 對健康無害)

挑高的展館塞滿了這層層疊疊的單車車體

仔細看 他們已經不是單車 拆掉了踏板 拆掉了把手

單獨留下輪子與骨架

回想起對中國的印象

那滿街的單車人口 填滿大街小巷

這作品 比樑柱更能象徵當代的中國 是想想沒有了踏板 車子還能運行嗎?

空有軀殼的單車車體 要依靠什麼才能前進

手牽手相連的共產主義核心其實也在多年來慢慢被瓦解 傾向資本了

這不就是對中國現況最貼切的描述?

 

當然艾未未還有許多引起爭議的作品是以攝影方式呈現的

入場前兩排屏風陳列的照片  訴說著藝術家 文藝青年 電影工作者廝混在一起的青春歲月

有些荒誕

有些刻意

有些自然

正如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縮影

值得一張張細細品味

 

當然 你可以好好研究完艾未未的生平再去看展

不過在沒做功課前就走入艾未未的世界

對我來說有趣多了!

(圖片來源:北美館網頁)

--------------------------------------

DSC04212_調整大小.JPG

 後記

看完這展 也順便可以發現中年發福這回事 藝術家也是躲不過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via05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